近日,北京互聯(lián)網法院對劉學州被網暴致死案作出一審判決,法院認定兩名大V——“真話哥”“暖心姐姐”的言論構成名譽侵權,判決其賠禮道歉,并賠償兩原告精神損害賠償、維權費,共計5.7萬元。
許多人都還記得,2022年1月,“尋親男孩”劉學州在發(fā)布數(shù)千字絕筆后,自殺離世。在這段生命悲劇的最后階段,網暴謾罵給他帶來了嚴重傷害。劉學州死后,其養(yǎng)家親屬堅持上訴。經過1000多天的努力,終于讓兩名添油加醋、擴散謠言的大V付出代價。彼時的網暴者當然不只這兩人,但對于傳播量更大的違法行為進行追責,是在為受害者討回公道,也是對公平正義的伸張。
“流言猛于虎”。從浙江女子拿快遞被造謠出軌,到粉發(fā)女子被謠言羞辱離世,再到汶川地震幸存者“鋼腿女孩”遭網暴……太多現(xiàn)實案例,以最直觀慘烈的方式揭開網絡謠言的深深惡意。匿名性的隱身衣,以及“禁言”“封號”等相對輕微的處罰,讓一些人的道德底線嚴重降低,動輒掀起一場場輿論海嘯、鍵盤狂歡。
網絡技術持續(xù)進步,也為某些人造謠生事提供了便利。在利用AI技術的謠言工廠里,圖文、視頻謠言皆可量產,任何人都可能被隨機選中,成為被詆毀的對象;“開盒”攻略隨處可見,網上的無腦戾氣,很容易蔓延到現(xiàn)實生活,將謠言的殺傷力無限放大。曾有調查顯示,我國有38.6%的人在社交媒體上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網絡暴力。網暴的惡性化普遍化,提醒著治理亟須加碼。
網暴之所以難以禁絕,一大難點在于“法不責眾”的社會心理?傆行┤烁L起舞,認為反正罰不到自己身上。因此,治理網絡暴力的關鍵,正是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以案釋法,讓公眾看到,開口需要負責、網暴必然擔責。此次的劉學州案,通過鎖定具體侵權主體,明確其主觀過錯與客觀后果,從而問責到人,再次凸顯法律紅線。在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事件中,兩名被告人也被依法提起公訴。盡管網暴案件追責很難,但其中關鍵人物、節(jié)點人物,相對而言更容易固定證據(jù)、明確過錯。當更多人、更多方面敢于較真,才更有可能以精準追責替代泛化治理。
針對網暴,事后追責不可少,但更重要的,還是防患于未然,在雪球滾大之前按下暫停鍵。在這方面,作為“事發(fā)地”的平臺,不能停留于亡羊補牢。變被動為主動,讓公序良俗穿透算法,建立預警機制,對輿情動態(tài)及用戶投訴及時反饋,也是平臺的應盡之責。
編輯:
相關閱讀
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| 法律顧問:陜西圣地律師事務所 劉勝斌 律師 | 廣告運營:延安都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
陜ICP備15002515號-4|新聞出版網絡編輯證:【網】新出廣培【2013】第(1040)號|陜公網安備61060202000304號
地址: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(qū)|郵箱:361158585@qq.com
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Copyright © 2020-2024 都市文化傳媒網 www.aluminumlightbox.com All Right Reserved.